汽車訂閱功能正在被消費者嚴厲譴責,但車企們頗有一副抱團取暖的動作相繼推出了汽車訂閱服務,改變車主們的固有觀念——你只是買下了汽車的所有權,功能使用權需另外開通服務。
配置付費解鎖
訂閱功能割消費者韭菜?
前段時間,奔馳EQS450 先鋒版在國內(nèi)推出了收費為4998元/年的后輪轉(zhuǎn)向功能服務,可從標配的后輪4.5°主動轉(zhuǎn)向升級為10°主動轉(zhuǎn)向。有媒體針對這種「硬件標配、功能付費開通」的做法在網(wǎng)絡上進行了投票調(diào)查:參與投票人數(shù)6624人中,選擇拒絕付費有6293人。一個月后,寶馬在韓國和英國市場推出了月/年付費的座椅加熱、方向盤加熱、遠光燈輔助、行車記錄儀以及聲浪模擬等功能的付費訂閱服務。
這里需要注意的一點是,硬件已經(jīng)提前預留在車上,便不涉及成本更低、價格有所優(yōu)惠的措施。相反,原本具備的配置需要車主再掏一筆錢進行訂閱開通,這種做法就類似于——我已經(jīng)開通了視頻網(wǎng)站的VIP功能,但要額外單片付費點映;QQ音樂已經(jīng)開通綠鉆,但還是有單曲付費功能一樣,有網(wǎng)友稱“這完全就是割消費者韭菜行為”。
功能訂閱
車企的吸金新技能
其實,這也難怪車企們敢于厚著臉皮一而再的破壞消費者好感,馬克思的《資本論》曾提到,一有適當?shù)睦麧?,資本就大膽起來。對于很多人來說,訂閱制并不陌生,但放在汽車行業(yè)算是個新奇事物。
早年間,寶馬,奔馳,雷克薩斯、凱迪拉克等一眾豪華品牌就已經(jīng)嘗試過訂閱服務,例如雷克薩斯的G-Book服務,購買后可享受24小時人工在線服務,價格840元人民幣/年;2018年寶馬還曾向安裝了CarPlay的車主,收取80美元/年的訂閱費等等。
訂閱服務賺錢的道理,車企們都懂,但直至特斯拉的出現(xiàn),付費訂閱模式的消費概念才真正被人們所關注了解。以特斯拉完全自動駕駛(FSD)為例,這個功能是需要付費才能使用的智能汽車主打功能,并且價格在逐年升高。
2015年,特斯拉的FSD價格為2500美元/套。2018年,價格翻了一倍,5000美元/套。到2019年,第三代FSD發(fā)布,價格上漲到8000美元/套。2020年漲價到了1萬美元/套。到此為止,F(xiàn)SD還是“一次購買,終身使用”模式。然而到了2021年7月10日,特斯拉在美國市場將FSD徹底改成了付費訂閱,199美元/月。
特斯拉CEO馬斯克此前說,大型傳統(tǒng)汽車制造商,賣車的利潤率極低,甚至已經(jīng)是零利潤。在他看來,在剃刀行業(yè),賣剃刀并不賺錢,賣刀片才賺錢。這同樣適用于汽車行業(yè),單純的賣車不賺錢,而汽車周邊、維修、配件才能真正帶來利潤。
New Street研究公司的分析師皮埃爾?費拉古(Pierre Ferragu)估算,到2030年的時候,特斯拉賣出一輛車,總共也就賺個7000美元。但通過付費訂閱服務,僅FSD這一項,一輛車每年都能給特斯拉帶來額外的2.3萬美元的利潤,是賣車收入的3.3倍。
但隨著新能源車的快速普及,上述這些利潤也在減少,那么如何才能開辟新的增收渠道呢?這時,在其他行業(yè)混的風生水起的訂閱制走進了車企們的視野。尤其是在特斯拉的推動下,這一新的付費模式也陸續(xù)在車圈推廣開來。
有數(shù)據(jù)稱,目前FSD套件在全球的選裝率大約在27%左右,正在為特斯拉帶來更多的額外收入。特斯拉財報顯示,服務和其它對收入的貢獻在不斷增加,2022年第一季度是12.79億美元,而去年同期是8.93億美元。
新勢力vs傳統(tǒng)車企
訂閱做法大不同
目前,推出訂閱服務的品牌主要集中在新勢力以及豪華品牌。不過很明顯可以看出,兩大陣營所推出的訂閱服務并不相同,新勢力更多提供的是一些此前買車沒有的體驗,像一些智能駕駛輔助功能包。而豪華品牌所推出的訂閱服務則主要集中在以前就有的東西,像行車記錄儀、座椅加熱甚至Carplay等等基礎功能。
最終我們也看到,新能源智能汽車推出的訂閱功能很容易被消費者接受,而傳統(tǒng)車企卻招來很多消費者的質(zhì)疑。這根本的原因是——如今的智能汽車互聯(lián)網(wǎng)概念更強,正在成為像手機一樣被軟件定義,車輛智能化程度越高,可以OTA(空中無線下載更新)升級的精細化程度就越高;而傳統(tǒng)車企的OTA范圍非常有限,大致都是圍繞中控多媒體的地圖、導航、娛樂系統(tǒng)等更新。
智能化程度,決定了訂閱付費的多樣功能性,是一項增值服務。而不是像傳統(tǒng)車企一樣,將已有的功能「上鎖截斷」,讓消費者覺得自己被割韭菜、消費不痛快才是最大的問題。當互聯(lián)網(wǎng)思維日漸普及,大家都習慣了氪金、充值VIP的時候,將這種消費習慣平移到汽車消費上,哪些功能配置適合做訂閱服務,提升消費者的用車體驗,才是重點。
撰文:羅浩